喜願小麥生根在台灣

【記者蕭祺軒、江昱賢╱雲林縣報導】看著一片片的麥田,本來被認為不適合在台灣生長的農作物,但創辦者施明煌不顧眾人的眼光,堅持自己的夢想,把小麥在台灣本來只有少數農民在耕種到現在將小麥在台種植率擴大,慢慢地在台中、苗栗、雲林等處扎根。

         




小麥的萌芽 台灣糧食自產的夢想

小麥原是溫帶農作物,一般農友認為台灣土地太過濕熱不適合,然而台灣部分地區如苗栗以南、台南以北以及東部的台東、花蓮,都有適合種小麥的地方,但是台灣因產量不大,價格也比較貴,因此無法與國際小麥大量生產的價格相比,因此台灣農民不太種植小麥;主要來源是由國際進口。

二〇〇七年是台灣自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物價變動最激烈的一年,民生物資大幅飆漲,麵粉價格也隨之飆高,以麵粉為原料的麵包產業命脈彷彿被這些中盤商掌控著,受到外在環境的壓迫,喜願小麥的創辦者施明煌不禁思考:「如果台灣自己能種植小麥,那又為何需要靠進口?」

喜願小麥開始與原本在台中大雅種植小麥的的麥農合作,協力小麥契作計畫,選擇適合在台灣耕種的小麥品種,透過實地的觀察紀錄,建立對小麥農作管理的基礎,也不斷地改良找尋最好的小麥品種,並在二〇一〇年擴增冷藏庫、焙炒機與粉粒自動包裝機,並致力建構「在地農糧、在地加工、在地消費」的微型經濟。

小麥的茁壯

喜願小麥一開始不要求小麥產量,先從有小麥的耕種再慢慢推向生產量,喜願小麥用高價格收購小麥農民的生產,但要求農民能善待土地,亦即不捕不毒鳥類、不使用除草劑、農藥與化學肥料的田間管理方式,這樣的方式雖相對地壓低小麥的收成量,但也因為共同的理念,造就了小麥契作對環境的友善耕種。

喜願小麥也將小麥來製作更多的小麥製品,喜願麵包、小麥麵條、餅乾等等,也有推動手做DIY產品,透過這樣種種的努力,讓更多人知道小麥的美好,也因為這樣一步一步的努力,喜願小麥從二〇〇九年的二十五公噸小麥到二〇一一年的四十公噸,二〇一二年更順利超越一百公噸,在不斷的努力,及經驗的傳遞,二〇一二年甚至將近三百噸的收穫,而除了面積擴增、產量增加外,更重要的是農友認同喜願小麥所傳達的方式,友善對待土地,想留純淨的大地給予下一代的想法。

農友在田中收割小麥 圖片轉自喜願小麥官網

開創雜糧的一片天

不免會有人想要從中獲利,對小麥的種植不是很瞭解,就想要分享成果。施明煌說:「有農民直接打電話來要求成為喜願小麥的一環,讓我不禁納悶,有了這樣的成果是我們當初一點一滴努力而來的,現在卻一通電話就要來分享成果,我又不是傻子!」,面對這樣的情況,喜願小麥自許能讓真正想做事的人們做事,並期許喜願小麥不只是侷限於小麥,也開始大豆、芝麻、薏仁等等雜糧的種植,開創了台灣雜糧的一片天。


延伸閱讀

喜願小麥

上下游市集

喜願小麥農友團facebook



標籤: , , ,

沒有留言 :

Leave a Reply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