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修復開館 再現百年風華

【記者蔡宜蒨、盧秔坊/台北市報導】綠蔭環繞,在中正區彎曲的同庵街街底,「紀州庵」隱身於住宅區與老樹之間。這座逾百年身世曲折的日式古蹟,在歷史的演變與時代的流轉中留下動人的故事。從一間風光的日式料理亭,歷經戰爭變成省政府員工宿舍,九〇年代慘遭祝融毀損,再到近十年的的保存與修復運動。而如今紀州庵終於修復完工,重現古樸風華,打造成為北市首座文學藝文展館。

       



百年日式紀州庵身世曲折,歷經重重困難後於今天五月修復完工,免費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高級料亭紀州庵 風光一時

一八九七年,日本人平松德松在台北這個異地,以家鄉「紀州」命名自料理屋「紀州庵」 。伴隨來台日人增多,料理屋經營蒸蒸日上,伴隨著淡水河航運及都市擴張,而後一九一七年在川端町,如今的金門街到廈門街、汀州路以南至新店溪畔一帶成立紀州庵支店。

從一座稍嫌簡陋但充滿野趣的兩層木構茅草屋,隨著經營步上軌道,陸續擴大興建了本館,屋瓦也改磚瓦;而後更新建離屋與別館。當時的紀州庵是名聞遐邇、具風雅庭園建築的高級料理亭,依偎著新店溪畔,還可飽覽河岸水景風光,吸引許多文人雅士在此飲宴、流觴賦詩。

當時用於舉辦宴會的離屋就是如今存留下來的紀州庵古蹟。離屋為南北長而東西窄的長條型空間,可用拉門區隔成五個小的空間,而當去除拉門後,是一個約莫六十疊榻榻米的廣間。透過庭院空間安排,還有戶外營造水池、種植花木打造精緻的內院,創造了飲宴環境的不同風貌。

歷史流轉下 紀州庵身世曲折

無奈的是,美麗的景色總是短暫。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紀州庵從文人雅士的聚會所,變成了安置戰爭受傷軍民的暫置所。日軍戰敗後,紀州庵又臨時成為未被遣送回國的日人暫居所,曾經風光的紀州庵也隨著平松家族離開,而逐漸被遺忘。

一九四九年戰後,紀州庵變成省政府的員工宿舍。作家王文興與父親遷入紀州庵,成為他八歲至二十四歲成長居所。而日後他也以紀州庵為場景,將當時的記憶寫入台灣文學經典《家變》中,其日式房屋的特有環境是形塑小說主角內心感受的重要元素。

而九〇年代無情的兩場大火,將紀州庵本館三層建築完全燒毀,東側的別館也近乎全毀,被當時住民直接拆除殘骸重建。殘留下來的只有殘破屋瓦的離屋,紀州庵曾經的美麗景致與風光歷史彷彿全然被世人遺忘。

紀州庵保存運動 凝聚居民意識

二〇〇三年台北市開闢停車場的計畫再次引起了民眾對紀州庵的關注,進而開啟了文化資產保存之路,更凝聚了社區意識。原是希望保護周遭老樹與綠地,居民組織成「同庵森林促進會」,而後在台大城鄉所學生的社區歷史調查過程中,偶然發現紀州庵的歷史淵源與文學的連結,因而開啟了紀州庵保存的重要新路。

紀州庵除了是小說《家變》中所描繪的場景,當時許多知名作家如余光中、林海音居住在附近,還有洪範、爾雅等純文學出版社、《藍星》詩刊、《文學雜誌》、《國語日報》等文學報刊都曾在附近紮根、安身立命,儼然是台北城南文壇的重鎮。歷史古蹟與文化脈絡,讓紀州庵及周邊環境富有深刻的故事性,因此保存運動不再只是單純的環境保護運動。
「同庵森林促進會」成員轉而成立「台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開始關心紀州庵與城南文學之間的連結。台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總幹事林育群說,推動保存的主要力量是當地社區居民,犧牲許多時間關心社區議題並參與活動。而後來也獲得文學界知名作家與藝文出版界的鼎力相挺,二〇〇四年成功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並在二〇一一年成立「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管理並推廣文學與紀州庵古蹟的修復,舉辦許多文學講座、展演、導覽活動,也集結王文興、余光中、舒國治等多位知名文人的文章,出版《城之南紀州庵與台北文學巷弄》。

修復完工開館 再現往日風華

地方居民與藝文界合力推動保存活動,還有與舊有住戶的長期溝通,在歷經十年後、耗資一千六百五十萬,今年五月紀州庵終於修復完工開館。約七十坪大的木造建築,兩側有走廊,室內約三十坪大的塌塌米長形大廣間,一旁綠樹如蔭,重現當年紀州庵古樸風華。
任職紀州庵館長、也是《文訊》雜誌總編輯的封德屏表示,紀州庵不只是百年古蹟,其中重要的意義是當中蘊藏的文學素質,以及社區居民的意識。未來,紀州庵會繼續推廣閱讀、文學與其他藝術領域的結合,舉辦文學、飲食、戲劇、偶戲或歌仔戲等傳統藝術展覽或課程。「我們希望紮根的種子愈年輕愈好,不只是中老年人去回味而已。」封德屏希望,讓逐漸消失的傳統藝術與文學,藉由紀州庵這座文學藝文展館紮根傳承。


延伸閱讀:

紀州庵文學森林網站

紀州庵文學森林Facebook粉絲頁

紀州庵文學森林 巷弄中遇見文學




標籤:

沒有留言 :

Leave a Reply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