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婷 與88news一起記錄重建

【記者羅苹/高雄市報導】曾經重創南台灣的莫拉克風災走過了第四個周年,《88news:莫拉克獨立新聞網》(以下稱88news)也跟著一起走了一千四百六十個日子,去年八月,88news宣佈停下腳步。這段歲月留下來的紀錄,現在有一部份收錄在《在永久屋裡想家》這本書裡;在88news上,總共累積了一千五百四十五篇新聞、超過兩百七十萬字報導 ,八千五百二十四則留言迴響,這一切,不會隨著網站暫停而被遺忘,因為在居民的心中,88news曾經努力的果實會一直長存在他們心中。

在多位駐地記者當中,其中有一位來自雲林的農家女孩,在88news創立之初就加入了編採的行列,當時她還是一位在學的大學生,因為獨特的身份和一份對土地的情感,她,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這條公民記者之路。

88news記者劉瑋婷(左)與部落農信雄(右)一同前往「心靈耕地看最近的收成結果。



新聞系學生 蒜農的女兒 

這位來自雲林的農家女孩,名叫劉瑋婷,二○○八年正在就讀輔大新聞系,她的父親是雲林蒜農,有一天,她在凌晨接到了父親的電話, 「我跟你媽覺得,如果我們的女兒是念新聞系的,也許我們的聲音可以透過我們的孩子,讓大家都聽見……」 

這通電話,是父親終於受不了政府對蒜農的剝削而訴說的苦水。在那個當下,她決定要做點什麼,於是,當時大學四年級的她,在「小地方新聞網」上刊登了一篇震撼性的文章〈請給他們一雙手〉, 她以一個蒜農女兒的身份記錄了父親與她的真實對話,用溫柔卻堅毅的文字來為蒜農發聲,娓娓道出台灣蒜農所面臨的困境,這麼一登,居然受到政府、媒體和各界的廣大關注,讓她驚覺公民新聞的影響力原來可以這麼大。 

她說,「在那一刻,我不是新聞系的學生,也不是新莊報導的記者,我只是一個為人子女者,我只是心疼我的父親,我只是為我成長的土地難過。」 

就是這麼一種對土地特別的情感,和一份對父親的心疼和不捨,讓劉瑋婷的文字裡充滿著使命感,除了有溫柔的感性、也有勇敢的理性,於是在88news成立之初,發起人之一的馮小非決定邀請劉瑋婷一起加入88news的編輯採訪工作,這麼一個邀請,就讓她從二○○九年一直走到了二○一三年。

不在乎收視率 只在乎影響力 

場景拉回到二○○九年八月八日,當時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風災無情地肆虐,從各地而來的救命電話應接不暇,許多網民開始挺身而出,利用Web2.0工具協作成立《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將各地災情的最新狀況傳遞出來,也將防災中心的最新動作帶入災區。二○○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九二一重建工作者馮小非、高雄旗美社區大學主任張正揚、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等人發起了88news,希望藉由網路串連新聞編輯、駐地記者、遠端志工、巡迴記者、在地報刊、網路寫手的方式,建立一個遠距協作的編採團隊,為這一個氣候變遷下的土地重建故事,開啟記錄的扉頁。

但是當八八風災過了一年、兩年、三年,許多人早已遺忘、媒體也不再重視、當地的居民可能也已經漸漸走出傷痛,但在88news的首頁上, 仍然寫著「守望。相助∣災後第1460天」,88news一直都還在,秉持著初衷,為台灣第一個因為災難而發起的網路媒體默默努力著,他們追蹤重建、挖掘真相、為居民發聲,扮演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橋梁,劉瑋婷說,他們不在乎收視率,只在乎影響力。 

談到88news受到最大關注的時候,劉瑋婷說是在報導重建時備受爭議的「永久屋政策」新聞時 ,當時政府和慈善團體合作,聲稱要為無家可歸的災民們打造新的家園,但真的是當地居民想要的第二個「家」嗎?居民的心聲,與政府政策與受人尊崇的慈善團體的善意抵觸,政府沒有真正走入居民當中去聆聽,大眾媒體也不可能為著這個小小的居民而長篇大作,只有88news在這條重建的路上,一點一滴去記錄居民的心路歷程,讓居民發聲,它也許沒有很多的收視率,卻有最重要、最真實的資訊和聲音;它影響了公部門在處理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更加謹慎;它讓許多資源更快的進到最需要的地區當中;它也讓許多主流媒體SNG車進不到的深山部落裡的故事被聽見,這是88news的影響力!

88news 一直以來的深耕陪伴

劉瑋婷剛開始加入88news時,她還是一位輔大的學生,無法長時間待在高雄受災地區進行採訪,所以一開始她是擔任執行編輯, 由災區提供採訪建議單和背景資料,由輔大學生先閱讀資料,再透過電話採訪,經過線上討論、改稿後,完成報導,上線發佈,不過也有幾位學生下災區去勘察狀況,劉瑋婷就是其中之一,她回憶那段時光,常常要搭高鐵下高雄,錢包裡都是一疊疊的高鐵票,但每一次去到災區,就讓她越想要為災民做些什麼。

畢業之後,她才加入88news的全職記者行列,談到剛開始採訪時的心路歷程,她說最怕的就是「不敢問」,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曾經一次採訪部落重建會的會長時,那位會長的母親慘遭土石流滅頂,找到人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最後是在會長的懷中去世,母親最後一句話就是:「我要回家!」劉瑋婷說,這就是大部分災區居民的心聲,但她常常不敢去碰觸這一塊,因為她知道她還無法為他們做些什麼,劉瑋婷說,「如果你不能讓別人更好,就不要輕易去提起。」

「『中立』是記者保護自己的方式,其他新聞媒體是站在外面向內看,而88news是站在裡面向外看。」劉瑋婷談到她心目中的88news,她說這樣的立場或許很危險,但也是看得最清楚的方式。這就是88news和其他媒體不同的地方,高雄那瑪夏的居民也感慨的說:「其他媒體有事情發生才會來,但是88news一直在這裡深耕,陪伴我們。」

大雨一來 重建工作一切歸零

陳順孝在數位典藏計畫「救災重建行動知識庫」的結案報告中提到,二○○九年,籌備創辦88news時,其實只規劃運作三年。當時預期,重建工作可望在三年內達到一定成果,民眾生活可望回到正軌,88news也就可以功成身退,轉型為台灣南部的跨區域社區媒體,移交給在地人士接手。沒想到重建工作遠比預期複雜,永久屋的爭議和影響仍然難解,凡那比等颱風又接連重創重建區,特別是二○一二年六月豪雨,讓不少莫拉克災區部落再度處於災難狀態中。88news團隊體認到重建尚未成功,因此決定繼續運作。

「今年的梅雨季節又來的太急太快,重建工作似乎又一切歸零了。」原本以為政府的重建工作讓災區漸入佳境了,但沒想到,大雨一來,災區的土地得再一次承受天氣無情地摧殘,原本還未完全恢復的土地,受到二度傷害,讓重建工作似乎要一切歸零了。劉瑋婷說,在南台灣的山區,豪雨一來,翻車、起霧、下雨、路崩都時有所聞,非常危險,她知道,災區的居民仍然需要88news,需要88news繼續用筆讓這塊土地已經快無法承受的事實得到更多人的重視,才有更多改變的可能,因此又延長了一年。

出書是給居民最好的交代

88news在第四年正式劃下句點,過去半年,88news透過義賣專書來籌募經費,以支付三位記者的薪水,這本《在永久屋裡想家-莫拉克災後三年,永久屋政策以及故事》得到浩然基金會贊助,劉瑋婷說:「出書,是為這個災難畫下一個句點最好的方式,也是給當地居民和未來的後代子孫最好的交代。」

在這接近四年的紀錄中,我們看到一個台灣第一個因著災難而起的網路媒體從無到有,從沒沒無聞到影響深遠,報導方向從災區情報、重建爭議到資源補給、產業振興,每一個記者都和當地的居民成為好朋友,88news的記者遠比其他媒體來的辛苦,因為他們正默默的在記錄一段不可抹滅的歷史,他們面對公部門時要強硬,面對災民時要有同理心,他們要在大雨時,冒著生命危險到第一線一探究竟,但是他們都甘之如飴,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所做的是有意義的事。 一直在88news努力的劉瑋婷說:「每一個氣候變遷後的土地重建故事,都應該被記錄下來。每一則新聞都要有意義,要有被改變的機會。」

不希望有下一場災難發生,但是希望有更多像88news一樣默默耕耘的媒體能夠在每一個需要被記錄、被看見的地方發揮影響力,劉瑋婷說:「耐性是很重要的,要一直寫一直寫才會看到改變。」對每一篇報導負責,就是對每一個地方的居民和土地最好的交代,未來的路還很長,縱使88news已經功成身退,但是不可否認的,它已經給居民們最大的溫暖與安慰,也已經在媒體界當中投入了一顆影響深遠的獨立新聞震撼彈了。


延伸閱讀

何榮幸:感謝你,莫拉克新聞網!

陳順孝:遠距協力 為災民發聲:88news的實踐經驗及其反映的網路傳播能量

工頭堅:八八水災的網路動員:我所知道的「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幕後故事



標籤: , , , , , ,

沒有留言 :

Leave a Reply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