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之瑩、歐育芸/新北市報導】小葳,今年小學五年級。在小學三年級時,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之後,開始尋求醫療協助。透過學校的介紹,認識光點重症兒童扶助協會。在家養病,無法到校學習的這段時間,協會安排繪畫老師教授小葳繪畫課程,希望可以作為表達自我的方式並成為抒發壓力的管道。
與志同道合朋友 齊為重症服務
協會成立的緣起是會長劉煥智本為學校英文老師,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到一個特教團隊。這個團隊專門為無法到校的孩子提供在家教育的課程。為了讓科目更加多元化,特教團隊找上劉煥智,教授英文。劉煥智深刻感受到資源的不足及重症兒童的需求後,為了讓社會上更多無法到校的孩子,在家中也一樣能夠獲得技藝學習的機會,邀請其他人有共同理念及目標的朋友ㄧ同成立協會。
有別於特教團隊的工作內容,劉煥智所帶領的協會不以學科教學為主,而改以繪畫和繪本導讀為主。目的是希望在無法到校學習的空窗期內,能夠培養一個生活重心又可以讓孩子們有成就感。劉煥智說:「孩子們體力有限,無法長時間的上課」
執行祕書丁蕙娟原是知名服裝公司主管,在工作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想要給自己創造不同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在多年好友劉煥智的邀請下,一起加入協會幫助更多的孩子們。
除抒發情緒外 也尋找生命價值
丁蕙娟說,當初會以繪畫作為輔助的主軸是認為畫圖可以讓人忘記病痛又可以表達很多無法言語的想法。繪畫能夠作為紓解壓力、情緒的管道也能找到及了解自我。在色彩的世界裡,充滿想像力,不受拘束,有無限大的空間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讓人充滿了能量。
協會所推行的在家教育─繪畫課程,主題從「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環境」到最後的「人與生命」,課程期間沒有限制,只要是在家養病,無法到校的時間內,都可以上課。教務長方麗瓊說,一開始會先要畫自畫像,以自己為出發點,向外拓展。再來,可能是身邊的家人與自身的互動,接著,繼續往外延伸,對環境、社會的認知,最後則希望能夠讓自己對生命有新的一番體悟。
此外,繪本導讀也是協會發展重點之一。與知名插畫家─蔡兆倫合作,不僅邀請他擔任協會的繪畫老師外,也期望藉由他對生命價值富有啟發及反思的筆觸和作品,可以讓那些患有重病的孩子們對人生重新作詮釋也鼓勵其他重症、弱勢的兒童能夠挑戰生命的極限並活出璀璨的光芒。
觀察週遭生活 以繪畫表現自我
除了是協會執行秘書外,丁蕙娟同時也會到孩子們家中教導繪畫技巧。協會所排定的課程內容並不會局限於單一題目,希望能從各方面獲取靈感,深刻的回憶、對周遭環境的觀察或是心理感受等。丁蕙娟說「生命影響生命」,每上完一堂課,都會有很強烈的成就感。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們給的回饋、純真都會讓人十分的感動,不僅他們得到繪畫的快樂,老師們在其中得到了更多的反思和體認。
「孩子的畫就是孩子話。」方麗瓊笑著說。孩子們內心的想法、想說的話,可以透過畫筆和顏料,毫無保留的呈現在圖畫紙上,可能是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和苦痛也或許是對未來充滿無限的想像和期待。一幅幅畫的陳列在架上,就好比是我們真實的參與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在生病的期間內,為了不要接觸到外界的細菌及病毒,只能待在家中養病。不管有沒有去過學校,對校園生活、同學的友誼仍都十分嚮往,常會將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和樣貌利用畫筆描繪出來。不僅是砥礪自己繼續加油,努力對抗病魔外,也使身旁的人對他樂觀、積極的態度感到十分的敬佩和不捨。
因為生病的緣故也導致許多無奈和難過的情形發生,像是遭到身旁朋友的取笑和指點。身邊出現不友善的眼光和恥笑的言語,對他們來說,真的是一個不小的傷害。從孩子們的圖畫,就能夠真切的呈述他們的想法和情緒,如此強烈的表達其感受,十分讓人心疼。
有制定相關規範 但未被徹底執行
協會致力於推廣重症兒童的到府繪畫教學,冀望能夠讓所有無法到校的孩童,可以填補所有在家養病期間的學習空窗期。但理事蕭文興坦言,重症兒童的教育問題一直是被政府所忽略的弱勢族群。雖然政府實際上有制定相關規範,但一直沒有徹底且正式的實行,導致這些弱勢孩子們無法享有一般應有的權益。
方麗瓊表示,現在協助的個案大多是罹患重症的兒童,其智力都是正常與一般人無異。未來的目標是希望不僅能夠幫助重症病童也扶助智力有障礙的孩子,讓他們一樣也可以透過繪畫,表達自己,繪出屬於人生的色彩。
延伸閱讀
社團法人光點兒童重症扶助協會| Facebook
社團法人光點兒童重症扶助協會
光點協會扶助重症童畫生命光彩
校園巡迴畫展看見重症兒童內心
重症童校園展畫作綻放生命力
與志同道合朋友 齊為重症服務
協會成立的緣起是會長劉煥智本為學校英文老師,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到一個特教團隊。這個團隊專門為無法到校的孩子提供在家教育的課程。為了讓科目更加多元化,特教團隊找上劉煥智,教授英文。劉煥智深刻感受到資源的不足及重症兒童的需求後,為了讓社會上更多無法到校的孩子,在家中也一樣能夠獲得技藝學習的機會,邀請其他人有共同理念及目標的朋友ㄧ同成立協會。
有別於特教團隊的工作內容,劉煥智所帶領的協會不以學科教學為主,而改以繪畫和繪本導讀為主。目的是希望在無法到校學習的空窗期內,能夠培養一個生活重心又可以讓孩子們有成就感。劉煥智說:「孩子們體力有限,無法長時間的上課」
執行祕書丁蕙娟原是知名服裝公司主管,在工作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想要給自己創造不同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在多年好友劉煥智的邀請下,一起加入協會幫助更多的孩子們。
除抒發情緒外 也尋找生命價值
丁蕙娟說,當初會以繪畫作為輔助的主軸是認為畫圖可以讓人忘記病痛又可以表達很多無法言語的想法。繪畫能夠作為紓解壓力、情緒的管道也能找到及了解自我。在色彩的世界裡,充滿想像力,不受拘束,有無限大的空間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讓人充滿了能量。
丁蕙娟說,每次上課都會得到很大的成就感,讓她十分的感動。 |
協會所推行的在家教育─繪畫課程,主題從「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環境」到最後的「人與生命」,課程期間沒有限制,只要是在家養病,無法到校的時間內,都可以上課。教務長方麗瓊說,一開始會先要畫自畫像,以自己為出發點,向外拓展。再來,可能是身邊的家人與自身的互動,接著,繼續往外延伸,對環境、社會的認知,最後則希望能夠讓自己對生命有新的一番體悟。
此外,繪本導讀也是協會發展重點之一。與知名插畫家─蔡兆倫合作,不僅邀請他擔任協會的繪畫老師外,也期望藉由他對生命價值富有啟發及反思的筆觸和作品,可以讓那些患有重病的孩子們對人生重新作詮釋也鼓勵其他重症、弱勢的兒童能夠挑戰生命的極限並活出璀璨的光芒。
蔡兆倫所畫的繪本,希望讓重症兒童們可以對人生得到新的啟發。 |
除了是協會執行秘書外,丁蕙娟同時也會到孩子們家中教導繪畫技巧。協會所排定的課程內容並不會局限於單一題目,希望能從各方面獲取靈感,深刻的回憶、對周遭環境的觀察或是心理感受等。丁蕙娟說「生命影響生命」,每上完一堂課,都會有很強烈的成就感。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們給的回饋、純真都會讓人十分的感動,不僅他們得到繪畫的快樂,老師們在其中得到了更多的反思和體認。
孩子的自畫像,對現實的樂觀和對未來的期待之情溢於言表。 |
在生病的期間內,為了不要接觸到外界的細菌及病毒,只能待在家中養病。不管有沒有去過學校,對校園生活、同學的友誼仍都十分嚮往,常會將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和樣貌利用畫筆描繪出來。不僅是砥礪自己繼續加油,努力對抗病魔外,也使身旁的人對他樂觀、積極的態度感到十分的敬佩和不捨。
因為生病的緣故也導致許多無奈和難過的情形發生,像是遭到身旁朋友的取笑和指點。身邊出現不友善的眼光和恥笑的言語,對他們來說,真的是一個不小的傷害。從孩子們的圖畫,就能夠真切的呈述他們的想法和情緒,如此強烈的表達其感受,十分讓人心疼。
圖畫確實的表達出孩子的感受,在對抗身體之苦時也要承擔外界異樣的目光。 |
有制定相關規範 但未被徹底執行
協會致力於推廣重症兒童的到府繪畫教學,冀望能夠讓所有無法到校的孩童,可以填補所有在家養病期間的學習空窗期。但理事蕭文興坦言,重症兒童的教育問題一直是被政府所忽略的弱勢族群。雖然政府實際上有制定相關規範,但一直沒有徹底且正式的實行,導致這些弱勢孩子們無法享有一般應有的權益。
方麗瓊說,孩子的畫就是孩子話,可以透過圖畫了解孩子們的想法。 |
方麗瓊表示,現在協助的個案大多是罹患重症的兒童,其智力都是正常與一般人無異。未來的目標是希望不僅能夠幫助重症病童也扶助智力有障礙的孩子,讓他們一樣也可以透過繪畫,表達自己,繪出屬於人生的色彩。
延伸閱讀
社團法人光點兒童重症扶助協會| Facebook
社團法人光點兒童重症扶助協會
光點協會扶助重症童畫生命光彩
校園巡迴畫展看見重症兒童內心
重症童校園展畫作綻放生命力
【記者李宜芳/高雄市報導】近幾年多元成家的議題被廣泛討論,同志教育也被列入小學教育的一環,但是目前幾乎沒有可以應用於同志教育的素材,有鑑於此,高雄港和國小老師劉育豪創作了第一本同志繪本──《阿肯的歡樂之家》,講述一個名叫阿肯的小男孩偶然認識了一個由九個男同志組成的家庭,他們彼此照顧扶持、樂觀積極的爭取自身權益,生活幸福美滿,和現實中同志所遇見的困境呈現出強烈對比。劉育豪想要藉由這個故事告訴小朋友,同志家庭和一般的家庭沒有什麼不同,應該要受到尊重。
熱衷性別教育 教師寫故事作教材
《阿肯的歡樂之家》的作者是港和國小的老師劉育豪,他已經任教了十二年,他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性別氣質不同的同學。「在教學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小朋友看到有同性比較常在一起玩,就會譏諷他們『搞Gay』,還會排擠他們。我那時候就很介意這個現象,為何這麼小的小朋友就會用難聽的字眼嘲笑人家?」因此,他開始對性別議題產生興趣,之後考上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性別教育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對性別平等教育非常熱衷。
這本繪本的源頭可追溯到二○一一年,當時劉育豪參加教育局的性別平等輔導團,在那裡老師們會互相分享一些特殊家庭學生的故事,劉育豪覺得這些故事都很珍貴,也富有教育意義,便和另外兩位老師王儷靜和林慧文合作,將這些故事集結起來出書,書名為《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書中蒐集了十五篇故事,包括單親、隔代教養、領養家庭等等,但是在這些故事裡,卻獨缺同志家庭,於是劉育豪便自己寫了一個同志家庭的故事,叫做〈歡樂之家〉,這個故事就是繪本《阿肯的歡樂之家》的背景故事。
劉育豪說,要如何讓小朋友認識同志是一個大問題,之所以想將故事改編成繪本,是因為二○○五年教育部將同志教育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之中,但是合適的教材卻非常少,而〈歡樂之家〉的故事只有文字記敘,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較困難,因此劉育豪有了創作繪本的念頭。而之前一起出書的夥伴王儷靜擔任這本繪本的總編輯,至於繪圖者,劉育豪透過女書店推薦而認識了插畫家江長芳,女書店是一家以發揚女性主義為宗旨的書店,而江長芳經常為女書店出版的作品畫插畫,這次她也很爽快的答應加入《阿肯的歡樂之家》編輯群。
由孩子的視角看同志
《阿肯的歡樂之家》敘述一個出生在花蓮的小男孩阿肯,因為幫家裡送貨而認識了一個男同志家庭的故事,起初阿肯因為叔叔的告誡,讓阿肯對這個由九個同志組成的家庭心懷恐懼,但是實際接觸後,發現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互相扶持,過著和平愉快的生活,阿肯很喜歡這個充滿笑聲的家庭,因此為它取了個名字叫「歡樂之家」。阿肯發現,他的叔叔之所以認為這個同志家庭裡都是「怪人」,是因為內心的成見和不了解所致,故事的最後,阿肯拉著叔叔到歡樂之家,希望外界能夠了解,同志家庭和一般家庭沒有什麼不一樣,甚至是更幸福美滿。劉育豪認為以同樣是小學生的阿肯的角度來說故事,最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鳴,也認為孩子都應該像阿肯一樣,用一顆單純無偏見的心來觀察這個同志家庭。
《阿肯的歡樂之家》主要探討的議題有二,第一個是多元成家,在故事裡,有一對同志伴侶已經在一起生活十二年了,但由於台灣的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化,只能以同居的關係互相照顧。另外一個議題是同志的老年生活,因為無法和相愛的人結婚,很多同志到了老年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庭,或是被家庭逼婚,與沒有感情的異性度過一生。在故事中有一位王爺爺,他在六十歲時才出櫃,家人不願意接納他,因此離家獨居了將近二十年,劉育豪說:「其實一般老人的生活品質已經很不好了,因為台灣目前的社福制度並不完善,可想而知男同志就更糟,身邊沒有任何人可以互相照料,對老年人來說是很殘忍的事。」
多討論 帶動孩子思考性別議題
劉育豪將《阿肯的歡樂之家》實際運用在教學時,可以觀察到學生的性別觀點。例如在講到阿肯初次造訪同志家庭時,問了一句:「都是男人嗎?你們都沒有結婚嗎?」劉育豪問學生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學生們紛紛舉手說有,像是大人間常常問「結婚了嗎?」「有小孩了嗎?」,可以看出學生平時都很習慣於「異性戀中心」的文化。另外,劉育豪也遇過對同志或跨性別人士很排斥的小朋友,說他們很奇怪、很骯髒。劉育豪說:「我不會馬上駁斥他或是叫他以後不准這樣說,畢竟每個小朋友家庭背景不同,對性別的觀念也會受影響,與其直接罵,不如用一些故事讓他們心理的觀念慢慢產生變化。」
另外,一邊說故事一邊引導小朋友思考也很重要,像是在講到多元成家的時候,劉育豪問同學一對夫妻有哪些權益受到法律保障,有一個學生回答可以繼承另一半的遺產,劉育豪接著就問大家:「如果是同志的婚姻,就無法受到這樣的保障,是不是很不公平呢?」像這樣丟出問題給全般討論,不只讓上課的氣氛更熱絡,也讓小朋友們接觸到一些同志議題。
延伸閱讀
阿肯的歡樂之家FB粉絲專頁
中時電子報---多元家庭 孩子繪懂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熱衷性別教育 教師寫故事作教材
《阿肯的歡樂之家》的作者是港和國小的老師劉育豪,他已經任教了十二年,他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性別氣質不同的同學。「在教學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小朋友看到有同性比較常在一起玩,就會譏諷他們『搞Gay』,還會排擠他們。我那時候就很介意這個現象,為何這麼小的小朋友就會用難聽的字眼嘲笑人家?」因此,他開始對性別議題產生興趣,之後考上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性別教育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對性別平等教育非常熱衷。
這本繪本的源頭可追溯到二○一一年,當時劉育豪參加教育局的性別平等輔導團,在那裡老師們會互相分享一些特殊家庭學生的故事,劉育豪覺得這些故事都很珍貴,也富有教育意義,便和另外兩位老師王儷靜和林慧文合作,將這些故事集結起來出書,書名為《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書中蒐集了十五篇故事,包括單親、隔代教養、領養家庭等等,但是在這些故事裡,卻獨缺同志家庭,於是劉育豪便自己寫了一個同志家庭的故事,叫做〈歡樂之家〉,這個故事就是繪本《阿肯的歡樂之家》的背景故事。
劉育豪說,要如何讓小朋友認識同志是一個大問題,之所以想將故事改編成繪本,是因為二○○五年教育部將同志教育納入「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之中,但是合適的教材卻非常少,而〈歡樂之家〉的故事只有文字記敘,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較困難,因此劉育豪有了創作繪本的念頭。而之前一起出書的夥伴王儷靜擔任這本繪本的總編輯,至於繪圖者,劉育豪透過女書店推薦而認識了插畫家江長芳,女書店是一家以發揚女性主義為宗旨的書店,而江長芳經常為女書店出版的作品畫插畫,這次她也很爽快的答應加入《阿肯的歡樂之家》編輯群。
在《阿肯的歡樂之家》之中的同志家庭,家人們同心協力分擔家務,每天都充滿了歡笑聲。(本照片從《阿肯的歡樂之家》中翻拍) |
《阿肯的歡樂之家》敘述一個出生在花蓮的小男孩阿肯,因為幫家裡送貨而認識了一個男同志家庭的故事,起初阿肯因為叔叔的告誡,讓阿肯對這個由九個同志組成的家庭心懷恐懼,但是實際接觸後,發現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互相扶持,過著和平愉快的生活,阿肯很喜歡這個充滿笑聲的家庭,因此為它取了個名字叫「歡樂之家」。阿肯發現,他的叔叔之所以認為這個同志家庭裡都是「怪人」,是因為內心的成見和不了解所致,故事的最後,阿肯拉著叔叔到歡樂之家,希望外界能夠了解,同志家庭和一般家庭沒有什麼不一樣,甚至是更幸福美滿。劉育豪認為以同樣是小學生的阿肯的角度來說故事,最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鳴,也認為孩子都應該像阿肯一樣,用一顆單純無偏見的心來觀察這個同志家庭。
《阿肯的歡樂之家》主要探討的議題有二,第一個是多元成家,在故事裡,有一對同志伴侶已經在一起生活十二年了,但由於台灣的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化,只能以同居的關係互相照顧。另外一個議題是同志的老年生活,因為無法和相愛的人結婚,很多同志到了老年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庭,或是被家庭逼婚,與沒有感情的異性度過一生。在故事中有一位王爺爺,他在六十歲時才出櫃,家人不願意接納他,因此離家獨居了將近二十年,劉育豪說:「其實一般老人的生活品質已經很不好了,因為台灣目前的社福制度並不完善,可想而知男同志就更糟,身邊沒有任何人可以互相照料,對老年人來說是很殘忍的事。」
多討論 帶動孩子思考性別議題
劉育豪將《阿肯的歡樂之家》實際運用在教學時,可以觀察到學生的性別觀點。例如在講到阿肯初次造訪同志家庭時,問了一句:「都是男人嗎?你們都沒有結婚嗎?」劉育豪問學生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學生們紛紛舉手說有,像是大人間常常問「結婚了嗎?」「有小孩了嗎?」,可以看出學生平時都很習慣於「異性戀中心」的文化。另外,劉育豪也遇過對同志或跨性別人士很排斥的小朋友,說他們很奇怪、很骯髒。劉育豪說:「我不會馬上駁斥他或是叫他以後不准這樣說,畢竟每個小朋友家庭背景不同,對性別的觀念也會受影響,與其直接罵,不如用一些故事讓他們心理的觀念慢慢產生變化。」
另外,一邊說故事一邊引導小朋友思考也很重要,像是在講到多元成家的時候,劉育豪問同學一對夫妻有哪些權益受到法律保障,有一個學生回答可以繼承另一半的遺產,劉育豪接著就問大家:「如果是同志的婚姻,就無法受到這樣的保障,是不是很不公平呢?」像這樣丟出問題給全般討論,不只讓上課的氣氛更熱絡,也讓小朋友們接觸到一些同志議題。
延伸閱讀
阿肯的歡樂之家FB粉絲專頁
中時電子報---多元家庭 孩子繪懂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記者陳宣尹、黃佳涵/高雄市報導】溫馨舒適的空間裡,除了幾張小巧可愛的木質桌椅,一旁的書櫃裡更擺放了各式各樣的繪本,讓來到店裡的客人除了能夠享用美食,更能閱讀色彩繽紛的書籍。位於高雄市苓雅區的「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打造出一個溫暖的空間,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能夠藉著瀏覽一張張美麗的圖片,得到不同的啟發,看見不同的故事。
店長許瓊文原先從事業務工作,在一次工作中等待客戶的時間裡,突然興起「若生命只剩幾分鐘,還有什麼事情沒做?」的想法,讓許瓊文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為對與人接觸充滿興趣,再加上認為和小孩子極為投緣,於是決定「試試看,不管做到什麼狀態,只要努力過了都可以接受。」許瓊文毅然決然辭掉南部的工作,在二○○六年時,北上到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就讀。在就學期間,因為學習的正是自己所愛的領域,因此得到許多啟發。
在輔大就學的期間,原本對兒童文學就相當有興趣的許瓊文,更加了解到相關書籍,例如繪本的有趣。再加上參加過相關活動後,更加深她不只想要幫助小孩,也希望對大人有所影響的念頭。「大人現在是什麼模樣,和小孩從小是如何被對待有關。」許瓊文體認到這個道理,決定以咖啡館而非書店的方式推廣繪本,讓顧客不只是為了購買書本給孩子閱讀而已,而是能夠透過咖啡館的環境,讓不同年齡層的所有人都有機會看到繪本,即使只是單純進來休息、喝杯咖啡的人,也能藉由這個機會接觸繪本進而放鬆心情,重新出發。許瓊文說,一般人容易認為繪本是給小孩子看的,但如果大人願意閱讀,也會從中得到快樂。
![]() |
店內提供各式各樣的繪本可讓顧客自由翻閱。 記者黃佳涵/攝影 |
店長許瓊文原先從事業務工作,在一次工作中等待客戶的時間裡,突然興起「若生命只剩幾分鐘,還有什麼事情沒做?」的想法,讓許瓊文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為對與人接觸充滿興趣,再加上認為和小孩子極為投緣,於是決定「試試看,不管做到什麼狀態,只要努力過了都可以接受。」許瓊文毅然決然辭掉南部的工作,在二○○六年時,北上到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就讀。在就學期間,因為學習的正是自己所愛的領域,因此得到許多啟發。
小樹的家店長-許瓊文。記者黃佳涵/攝影 |
在輔大就學的期間,原本對兒童文學就相當有興趣的許瓊文,更加了解到相關書籍,例如繪本的有趣。再加上參加過相關活動後,更加深她不只想要幫助小孩,也希望對大人有所影響的念頭。「大人現在是什麼模樣,和小孩從小是如何被對待有關。」許瓊文體認到這個道理,決定以咖啡館而非書店的方式推廣繪本,讓顧客不只是為了購買書本給孩子閱讀而已,而是能夠透過咖啡館的環境,讓不同年齡層的所有人都有機會看到繪本,即使只是單純進來休息、喝杯咖啡的人,也能藉由這個機會接觸繪本進而放鬆心情,重新出發。許瓊文說,一般人容易認為繪本是給小孩子看的,但如果大人願意閱讀,也會從中得到快樂。
開店至今兩年多,小樹的家一直與客人保持親近、良好的互動,與一些常客的相處就如同家人一般,從說故事給孩子聽、到孩子找繪本自行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孩子的成長。而許瓊文也相當樂於見到有心情不好的人經過、在來到小樹的家,品嚐了美食、繪本後,開心地離開。「小樹的家就像是家人、朋友,陪伴大家度過低潮、一起生活。」許瓊文說。
除了經營咖啡館本身外,小樹的家也會不定期地舉行繪本講座,邀請繪本的創作人,以及研究繪本的人來分享。另外也會舉辦一些藝文相關的展覽活動。這些活動並不只侷限於親子間的關係與互動,只要是對人有幫助的,小樹的家都會在地下室舉辦活動,或是藉著移動店內的桌椅,騰出活動空間,與大家同樂。許瓊文提到,小樹的家曾舉辦過「生活旅人說故事」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她請到一位在西班牙學跳舞的女孩,來到店裡說她不輕易放棄夢想的故事,並在移開了桌椅的店內隨性跳舞。無論是類似如此的活動,或是各式的繪本講座,「在聽故事的同時都能夠讓人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在回到生活後多了份勇氣。」許瓊文說。
在店內輕鬆悠然的氣氛裡,所有來到店裡的客人一邊吃著餐點,一邊看著繪本,而許瓊文也會利用工作的空檔,向每位客人推薦認為適合他們的繪本。「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在繪本中也會看見不一樣的東西。」許瓊文說。小樹的家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多元的繪本,讓顧客能夠徜徉在豐富的圖片與簡單的文字裡,細細品味繪本所要傳達的訊息,滋潤讀者的心靈,並且擁有重新出發的動力。
除了經營咖啡館本身外,小樹的家也會不定期地舉行繪本講座,邀請繪本的創作人,以及研究繪本的人來分享。另外也會舉辦一些藝文相關的展覽活動。這些活動並不只侷限於親子間的關係與互動,只要是對人有幫助的,小樹的家都會在地下室舉辦活動,或是藉著移動店內的桌椅,騰出活動空間,與大家同樂。許瓊文提到,小樹的家曾舉辦過「生活旅人說故事」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她請到一位在西班牙學跳舞的女孩,來到店裡說她不輕易放棄夢想的故事,並在移開了桌椅的店內隨性跳舞。無論是類似如此的活動,或是各式的繪本講座,「在聽故事的同時都能夠讓人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在回到生活後多了份勇氣。」許瓊文說。
在店內輕鬆悠然的氣氛裡,所有來到店裡的客人一邊吃著餐點,一邊看著繪本,而許瓊文也會利用工作的空檔,向每位客人推薦認為適合他們的繪本。「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在繪本中也會看見不一樣的東西。」許瓊文說。小樹的家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多元的繪本,讓顧客能夠徜徉在豐富的圖片與簡單的文字裡,細細品味繪本所要傳達的訊息,滋潤讀者的心靈,並且擁有重新出發的動力。
![]() |
小樹的家希望藉由溫馨舒適的空間,讓無論是大人或小孩, 都能藉由繪本得到啟發。記者黃佳涵/攝影 |
提供著租借服務的小大繪本館,可說是社區間的小小圖書館。繪本館裡所有的館員,都是由義工媽媽來擔任。其實小大繪本館起源於小大讀書會,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會遍佈許多地方,從台北到花蓮都有小大讀書會的蹤跡。小大繪本館館長楊月燕說:「一方面是必須要有個聯絡處,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地方好讓家長、孩子可以租借繪本。」因此就在二○○○年六月時,小大繪本館正式成立,小大擺脫了租屋的日子,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地方。
除了提供租借繪本服務,小大繪本館有一個特殊活動,那就是每週三在中國醫藥學院兒癌病房的說故事活動。楊月燕說:「早期聽到台大6A安寧病房說故事活動的故事,總讓我感到十分感動。因此,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希望有一天我們小大繪本館也能做出同樣的事。」就在幾年之後,當中國醫藥學院成立了兒童醫院時,剛好繪本館的其中一個義工媽媽是其小兒科主任。而小大藉著這個機會,翻開了小大病房說故事的一頁。
楊月燕表示,一開始小大是在兒童病房服務。但是後來,體會到兒癌病房的孩子們比兒童病房的孩子更需要人陪伴。「我們義工媽媽主要是扮演好我們陪讀的角色,希望孩子在生病之中,能夠有溫暖的故事陪伴他們」曾經有一次,一位病童的媽媽表示,她感動小大對兒癌病房的付出。所以親手做了一些手工藝品,希望能夠在小大舉辦的週年慶園遊會中義賣,並將義賣所得拿來買一些繪本可以在兒癌病房中使用。從小大的付出,到家長的回饋,都是繪本,讓彼此互動的更加緊密。
其實,現今電腦、電視相的普及,讓孩子多了許多吸收新知的選擇。對於繪本這種靜態型的書本,擔任兩年義工媽媽的蘇貞熹說:「除了繪本本身的吸引力,還需要家長適時的引導。如果家長能從旁邊引導孩子接觸繪本,我想小孩對於繪本的接受度會提高。」蘇貞熹認為,繪本可以刺激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的思考模式更加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閱讀繪本進而讓孩子培養閱讀的習慣。「我覺得我的小孩明顯變得愛看書了!繪本這種少少的字但卻有大大的圖,可以成功吸引孩子的興趣!」
對於小大繪本館的未來,楊月燕期許小大繪本館能夠繼續扮演好社區小圖書館的腳色,對於自己本身義工媽媽的自我培訓,他們也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夠帶給社區大家一個溫馨、小巧,卻又不失水準的社區讀書館。
地址:台中市五權西四街五十五號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