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在樂山的故事
二〇一一年,因為一堂研究所的藝術社會參與課程,來自北藝大的李萬鏗與曾韻潔二人進入位於八里山區收容多重身心障礙者的社福機構「樂山教養院」,進行跨領域的藝術創作治療。帶著自身的藝術專業,與樂山的治療師合作,李萬鏗和曾韻潔透過考察院生生活作息,各自發想出一套配合院生、院區所需的藝術計畫「樂山機動隊」和「樂山飲」。
李萬鏗和曾韻潔的「樂山機動隊」和「樂山飲」是在三明治工成立前,兩個最早在樂山實行的藝術治療計畫。「樂山機動隊」由李萬鏗與當時樂山的音樂治療師合作,觀察院生的生活作息,利用院內的回收物,改裝成電動樂器,並以院生熟悉的生活為主題,作出六首歌曲 ,希望透過音樂帶動唱的方式,能夠讓院生認識生活的細節和習慣。而曾韻潔的「樂山飲」則是在參與院內的園藝治療課程後的發想,結合樂山院內採草煮茶,喝青草飲的日常習慣,將車前草、一葉草等植物,以一台利用院區廢材製作的「飲料車」作為平台,希望來到樂山的訪客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方式,透過喝一杯茶的時間,認識樂山歷史,院生的故事。
![]() |
三明治工創辦人由左至右:曾韻潔、謝若琳以及李萬鏗。 |
![]() |
三明治工利用樂山院生所繪製的插畫設計而成的資料夾,用色飽滿,設計獨特。 |
企業和社福團體之間的橋樑
在二〇一二年成立後,三明治工協助樂山在台北公保大樓舉辦「樂山嘉年畫」畫展,展出樂山院生所繪製的插畫。「當他們看到那些設計的時候,就會很得意的說那是我畫的」謝若琳語帶笑意地敘述著當樂山院生看到自己的畫作變成文創產品時的滿足與成就。而三明治工為了讓民眾更了解樂山,製作故事小卡,介紹樂山的背景和作者的故事,謝若琳說,「有些觀眾看了後很感動,就會再主動聯絡樂山」,這是當初做畫展時沒有想到的回響。
而在前年小英教育基金會也因為看到三明治工將樂山院生的插畫製成的明信片,非常感興趣並將其作為基金會的賀年卡片;去年五月三明治工更再次協助樂山院生受贊助單位-禾伸堂基金會的邀請,策畫於該公司內部舉辦為期一整年的巡迴畫展《Holy Happy禾你一起樂》。陸陸續續,也有越來越多公司企業希望透過三明治工搭起和樂山之間的橋樑,透過承接設計案、策畫案,將公益帶入企業的同時,也讓三明治工的營運越來越上軌道。
除了樂山療養院,三明治工也陸續與多個不同的社福團體、公益單位合作,以各個服務對象的特色和故事,企劃具有獨特性的藝術設計和計畫。像是和來自花蓮的在地藝文社會企業「o'rip 生活旅人」合作,幫忙o'rip所出版的花蓮在地雜誌做設計與排版、製造文宣品等視覺設計企劃。「花蓮深度小旅行漫走盒」,是三明治工結合o'rip的理念,將花蓮特色地標繪製成一張地圖,設計而成的一個大富翁遊戲盒,透過遊戲讓外來遊客認識花蓮的美。「其實我們合作的計畫還蠻多樣的,主要是會看合作對象的特性和特色,來發想適合的企劃」,謝若琳一邊說著,一邊手裡忙著拿出各式各樣和不同團體合作過的商品,從明信片、文件夾到餅乾、手機殼甚至是結合在地特色的大富翁遊戲,她笑笑著說「我們做的東西真的還蠻雜的」。
![]() |
謝若琳(左)與李萬鏗(右)於實驗室中介紹三明治工所做的每件事。 |
「我們其實也希望能夠在接設計企劃案之虞,還能夠維持有一塊是做藝術計畫的部分」謝若琳說。也因此他們成立「三明治工實驗室」這樣一個實驗部門,並舉辦週年成果展。展出的作品包括最早的「樂山飲」、「樂山機動隊」和兩個新計畫,「極速傳說」和「Cookie News」 。與推動無障礙生活為目標的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所合作的計畫,「極速傳說」,將廢棄輪椅回收,再製成符合展覽需求的行動展示車,並讓參展者體驗、認識輪椅使用者的經驗。「Cookie News」則是另一個由三明治工推出的公益實驗,結合公益與消費,利用3D列印的餅乾模具製作符合各個公益組織形象的餅乾,餅乾的包裝則是一張介紹該組織的報紙,謝若琳說,「就是用吃一塊餅乾的時間,認識一個默默為台灣付出的組織」,這是他們期望得到的效果。
三明治工成立第二年,談起創業以來的歷程,謝若琳說「其實在做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慢慢地透過我們,也連結了很多不同的協會跟單位」,其實大家的資源不是很多,但透過接線,會創造出更多不同的可能。「其實公益並沒有想像的這麼遠,也不是一直這麼可憐跟悲情,它也有很有趣的地方」從樂山到實驗室,三明治工希望利用藝術創作提供更多想像的空間,讓大家可以自發性地去認識去接觸。
延伸閱讀:
三明治工網頁
三明治工粉絲團
樂山教養院網頁
非典型創業三人組 ( TVBS 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
沒有留言 :